另外,村里的妇女们会在这一天用彩纸剪出各种精美的图案,贴在窗户上、门上,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些剪纸图案丰富多彩,有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也有象征幸福的人物造型。
如今,三娃叔在牡丹城财政局做副局长。然而,自他上大学起,我们就很少来往了,我甚至不知道原因究竟何在。岁月悠悠流淌,我们各自忙碌于自己的领域。我一心扑在艺术领域,为各种创作和项目奔波,而他则在行政部门一步一个脚印地打拼,如今已身居要职。
在我遭遇事业困难,焦头烂额之时,我也从未想过要去找他。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我独自咬牙坚持,四处寻求解决办法,却始终没有拨通那通可能会改变局面的电话。我时常问自己,究竟是什么,把我们曾经亲密无间的亲情血脉拉得如此遥远?是生活轨迹的巨大差异,还是各自忙碌的人生让我们渐行渐远?又或者,是某种难以言说的心理隔阂在悄然作祟?我不知道……这种困惑就像一团迷雾,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我走出家门,漫步在街头。远处,黄河水依旧奔腾不息,可曾经那热闹的元宵节场景却已不复存在。隐隐约约能看到天空中有几朵礼花闪烁,那微弱的光芒,在高楼大厦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孤单。偶尔传来几声稀疏的鞭炮声,像是在努力唤醒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记忆。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我低声吟起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心中满是惆怅。那些曾经的欢乐时光,如同这渐渐消逝的年味,只能在回忆中找寻。
“荡秋千哪去了?民谣哪去了?弧鞣儿哪去了?”我在心里反复念叨着。这些曾经陪伴我度过无数欢乐时光的事物,如今大多已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
不知不觉,我来到了公园。这里正在举办一场小型元宵活动,孩子们在家长的指导下制作着简单的花灯。我走上前去,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和三娃三叔。
“叔叔,你看我做的花灯好看吗?”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抬起头,天真地问我,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好看,真好看。”我微笑着回答,思绪却飘得更远。我想起小时候和三娃三叔一起制作花灯时,为了一个造型争论不休,最后又齐心协力完成作品的情景,那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啊。
傍晚,我回到家中。妻子已经准备好了热气腾腾的元宵,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着香甜的元宵,我却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少了些什么重要的东西。我知道,那些渐渐远去的年味,那些承载着童年欢乐和家族记忆的事物,只能深深地埋在心底了。
窗外,城市的霓虹灯闪烁着,与记忆中那被礼花照亮的夜空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个特殊的元宵节,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传统节日的氛围能够重新浓郁起来,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传统习俗,不会被人们遗忘。
这个元宵节,虽然少了几分热闹,却多了一份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我知道,生活在变,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童年友谊的珍视,永远不会改变。我期待着有一天,能再次和三娃三叔一起,在熟悉的杨柳村,伴着鞭炮声和礼花,度过一个充满年味的元宵节,再一起吟诵那些关于元宵的美好诗词,解开我们之间那道无形的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