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我的书城 > > 沈越云儿 > 第三百一十五章 谈道

“佛家讲究佛度有缘人,讲求慧根,大概就是说的这种吧。”其中有人倒是若有所思,说道。

“小兄弟不错,还知道典故里惠能六祖的机锋所在,不错,不错。”中年男子没想到李哲竟然对这个典故如此熟悉,连六祖和玄觉大师的机锋都记得住,出乎他的意料。

“这些都是前人总结的,我只不过是照搬念书而已,算不得什么。”李哲尴尬的笑了笑,谦虚的回答道。

“照搬念书怎么了啊,在大街上随便找些年轻人问问,恐怕连一宿觉这个典故的名字都不知道。”中年男子叹了口气,无奈的说道,“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学习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了,只知道玩乐。”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就在中年男子说话的时候,圈内的两位大师同时睁开眼睛,右边的空见大师双手合十,徐徐问道:

“达摩祖师,面壁九年,请问达摩面壁,背向何处?”

“达摩面壁,背向何处?”

空见大师的声音徐徐传开,整个人群都屏息等待着苦无大师的回答,这问题如果从字面上理解,自然是背向洞门喽。

达摩面壁的典故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达摩祖师于嵩山山顶一处天然石洞内,面壁九年,成为了佛教史上的美谈。

达摩在石洞内面壁九年,后来离开时,坐禅对面所对的那块石头上竟然留下了他面壁姿态的形象,隐约可见,后人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并且许多文人都留有诗词记载。

“达摩面壁,背向断臂求法者!”智仁大师豪不犹豫的开口回答。

“断臂求法者在哪儿,你指的可是二祖慧可?”空见大师继续追问。

“你要问的是禅宗历史的那位断臂求法者,还是现在的断臂求法者?”

“禅宗历史上的那位,现在的又有何不同?”

“过去和现在有什么不同,佛法有如来之命

,如果没有上求下化,没有发心之人,又如何能承担佛法的护法之命!”

“阿弥陀佛,好一个面向断臂求法者,达摩面壁不说法,终日默然面向壁,面向壁合了眼,壁向面打破了壁,我想请问:达摩既然壁向面,为何要打破壁,这打破的壁又是什么?”

“阿弥陀佛,壁向面打破壁,打破的是什么东西?打破的是我们的障,我们的执,我的执我们的障,处世面墙,处处成碍,这就需要打破。”

苦无大师面带微笑,徐徐说道:“达摩面壁,背向何处?九年面壁为带后学,九年面壁为传法命,九年面壁为使佛法广大流传。那么,我们只有不顾生死,只有不怕生死,面对生死担当重任,担当我们畏惧生死这一颗心,面对我们畏惧生死这一颗心,不畏惧,不再逃避,面对、担当,这就是我们达摩面壁的用意。所以达摩面壁,二祖慧可断臂求法,所以我说达摩面壁,背向断臂求法者。”

“啪!啪!啪!”智仁的话一落下,围观的群众掌声响起,这些大多都是信佛之人,对于佛教典故也是了解的,二祖慧可为了让达摩祖师传法,断臂发心,归入禅宗,被人称为断臂求法者。当然面带迷惑的人也不少,显然这些人是没听过这断臂求法的典故。

李哲倒是听的津津有味,这两位大师话里机锋不断,又充满禅机,仔细品读大有收获。

“阿弥陀佛,我佛慈悲,既然提到了达摩面壁,那么我也想问:达摩面壁,面向何处?”苦无大师开始了回击。

“面向断臂求法者。”空见大师面带微笑,此话一出,人群哗然,苦无大师已经说了背向断臂求法者,这空见大师为何也如此说?

众人听见空见大师这个回答,都是一脸迷惑的样子,“刚才空见大师提问,苦无大师便是这样回答的,怎么现在苦无大师提问了一个相反的问题,空见大师的回答也是一模一

样的,这是什么道理?”人群中一人疑惑的说道。

“断臂求法者?”另一人也很是奇怪,这人应该是不熟知佛教典故的人,所以不是很了解佛教的一些很是经典的典故。

中年男子看出来了那人的疑惑,出声解释道:“断臂求法者,是指的是二祖慧可。”而后男子停顿了一下,说道,“不过大师口中的断臂求法者应该是指那些有向佛之心且拥有大毅力的人。”

二祖慧可与达摩祖师的因缘要追溯到当年达摩在建业与梁武帝萧衍论佛之时。当年,达摩在建业和慧可会见时,慧可傲气十足,极不谦虚。而当他在神人的点拨之下,识破达摩的祖师身份后,历尽千辛万苦,追随达摩到长江边,并最终想方设法渡过长江,追随达摩到达少林寺。达摩在嵩山五乳峰上的洞里面壁坐禅,慧可合十侍立其后,精心照料,形影不离。

面对慧可的此番行为,达摩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予理睬,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诲。但是,慧可不但不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和虔诚。他不断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日古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人尚且如此,我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