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锋辨禅就是辩论的人通过一些机锋互相印证对方的修行禅法的深厚程度。”这回倒是李哲给旁边那人解释了一番,这些都是李哲闲暇时浏览古代名人轶事时看到了这一名词,后来上网查询了以后,就留下来了深刻的印象。
不过李哲解释了一下,感觉效果不是很大,不但刚才询问那人还是一头雾水,就连旁边听他们对话的路人也是一脸疑惑的看向他,当下李哲只得清理下思路给他们详细的解释了一番。
机锋的本义是指弓上的机压和锋箭,在禅宗中则被引为无迹可寻蕴含深刻佛理的词句,意谓禅师与他人对机常以寄意深刻、无迹象可寻,乃至非逻辑性之言语来表现一己之境界或考验对方。
其实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次机锋,就是六祖慧能一生中最为人所知的一个故事,就是风动还是幡动的辩证之事。机锋有几个特点,一是快捷迅论,不容思考,二是利如锋箭,直如箭行。
一天,微风吹动木杆上的幡,两个和尚谈论起缘由来。一位僧人说道:“风动而吹动幡,是以幡才能动。”另一僧人不赞同那位僧人的看法,有了不同的见解,说道:“并非风动,而是幡动。其实是幡自己在动,而你认为是风动了才造成幡在动。”当时六祖刚好路过,听见两个僧人在争论风动还是幡动。惠能六祖说了一句:“不是风动,亦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这番话直指人心,如石破天惊般震慑人心。
“其实也不止是禅师会进行机锋,古代文人也多喜欢参禅斗机锋,在红楼梦中双玉就经常会参禅斗机锋,其中第二十二回上半部讲的“听曲文宝玉悟禅机”里面就有一出机锋悟禅的对话。”
“小兄弟年纪轻轻的,没想到还知道的这么多,现在的年轻人整天就知道追捧一些国外的偶像剧,咱们的一些传统文化都不去了解。”李哲旁边的中年男子听到秦宇的话后翘
起大拇指,显然是在夸奖李哲,只是他这话让李哲旁边那人颇不好意思,貌似他就是那种对传统文化没了解多少的年轻人。
“咱们的惠能六祖就是一位著名的机锋辩论高手,他所传下来的《三十六对法》是南禅机锋的主要对法,小兄弟既然了解机锋,想必也应该听过一宿觉的典故吧。”那位中年男子笑着看着李哲说道。
“嗯,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个故事,讲的是六祖慧能和他的五大弟子之一玄觉大师的一场机锋。”
一宿觉的典故,李哲曾经在大学读书时听过一个故事,当时由于对这些故事感兴趣,还特意去图书馆借了一本介绍玄觉法师生平的故事,在这本书籍上清楚的讲述了这个故事。
玄觉大师在未成为六祖弟子前就已经是便读经书,熟知三藏。有一天,玄觉在阅读经书时,忽然觉得内外明彻,发现经文之中所说的境界与他自己的内心世界竟然别无二般,于是玄觉大师便决定下山去山外云游,参学天下,找人印证心中所想的。
恰是因缘,玄觉与六祖的弟子玄策相遇,两人一见如故,相谈也很是投机,于是决定联袂去参谒六祖。
到了六祖的寺庙,六祖正坐在蒲团上,玄觉不待玄策介绍,就走到六祖的身前,将锡杖摇动的哗哗作响,围着六组转动三圈,然后持丈而立,既不礼拜,也不作声。
六祖看了他一眼,缓缓说道:“作为僧人,应当具备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请问你从哪里来,竟然如此傲慢无礼。”
玄觉不在乎,说:“了生脱死,是人生最大的事情,而且,各种因缘的变化又迅速无常,其它的事情在我看来都不重要,因此,我也就顾不上什么威仪不威仪、礼节不礼节了”
六祖再问:“既然如此,为何你不去领悟不生不灭,无快无慢的道理呢。”
玄觉回答:“根据我的体会,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根本就没有什么生死、有无,因此,领会不领会
本来就不存在,也就更谈不上什么快与慢了。”
六祖听后,高兴的说道:“正是如此,你悟得禅之真意。”
听到六祖的赞扬,两旁的僧人都很不可思议,六组平时极少赞扬他人,眼前的这位云游僧人很不一般啊。
得到了六祖的印可,玄觉才按照禅宗拜山的礼仪,规矩,整理好自己的袈裟,恭恭敬敬的给六祖磕了三个头。
玄觉先倨后恭很是出乎众人意料,但更令僧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在行完礼仪后,玄觉就起身告辞,马上要下山离去。
六祖问道:“你这就要走,太快了吧?”
谁知玄觉竟然又无风起浪,挑起六祖的机锋。“本非自动,体有速焉?”本来就没有动,哪里有什么快与不快呢。
六祖不动声色,说道:“你说本自非动,那么究竟是谁在知道非动呢。”
“仁者自生分别”玄觉回答。
这就是一次机锋的交机,六祖一笑:“汝深得无生之意。”
六祖的这话看似是对玄觉得肯定,其实内里暗藏机锋,既然无生在于心,又怎么能得到。
玄觉悟得六祖话里的机锋,又转抛出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