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我的书城 > 其他 > 盛世唐朝之肩上蝶 > 第176章节

第 176 章节

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衔,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如何把持得了朝政?而且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龄这些大臣此时仍然健在,太宗也正值壮年,怎么可能眼睁睁地坐看长孙无忌在朝中一手遮天?

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太宗如果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丶房玄龄丶李绩等计议”。怎么可能只被长孙无忌这么一劝,便立刻就此作罢?而且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太宗本人。

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丶李泰丶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嫡子们:“泰立,承乾丶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太宗的心目中地位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若是李恪在太宗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话。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他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

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东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丶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师,司空丶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傅;特进丶宋国公萧瑀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丶英国公李绩为太子詹事,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太宗本纪》)

“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于志宁丶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丶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资治通鉴》)

同时。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开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善。”(《旧唐书。高宗本纪》)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贞观政要》)

所以若太宗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一提,被阻止后更不曾见其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

还有人认为李恪就是大唐的一代贤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说的那样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是懵懂一时(事实上看看某毛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观李恪的生平,实在看不出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乾的治国才能好歹还有一句“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的介绍,对李泰至少还能知道他“少善属文”,也的确编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为处理地方政务出色而被当地百姓称赞的。

如此种种事实已经让玲珑彻底的放弃了太宗皇帝会眷顾李恪的想法。

就在玲珑收到帮中发来信函的同时,欧阳俊逸也已经知道了桃花庄的变故,只是没有想到会是如此雷霆万钧的速度。

李恪和欧阳俊逸其实谈得上是莫逆之交,两人的认识也颇有来头,虽然可以说是互相利用,实际是各取所需,李恪利用欧阳俊逸的自由,欧阳俊逸想让李恪帮助自己重振千山茶号。

李恪前往封地的时候,实现了承诺,把一座曾经是他封地的茶山给了他。欧阳俊逸其实也实现了承诺,保住了李恪的性命,因为一开始他就怀疑所谓前朝的宝藏,是一个针对他展开的阴谋。

江湖传言前朝宝藏的时间来得太巧了,正是李恪在一次骑射中,取得骄人成绩,得到太宗皇帝大加赞赏的时间,而且吟诗作赋又取得头筹,一时间风头无两。

李恪巧妙的要到了封赏,得到了一次外出游历的机会,欧阳俊逸和李恪便认识在一个茶楼之中,当时有人见听小曲儿的娘子长得貌美,便起了调戏之心。

李恪和欧阳俊逸两人同时起身,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