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我的书城 > 其他 > 盛世唐朝之肩上蝶 > 第173章节

突然想起了一首很久未曾想起的歌:看,当时的月亮,曾经代表谁的心 ,结果都一样。

ps:

写了五十万字,居然有些心慌,虽然网文是新人,但是码字肯定不是新人,觉得人物有了思想,他们在骂紫烟,为什么描写能力如此有限,居然把我写得这么平庸,我只能说,汗~~那啥,一本会比一本好,他们欠你的订阅,一定会在新开的书里补回来的,捂嘴笑~~!

第三十三回 玲珑终领悟 逸尘随心去

“贞观七年,授吴王恪齐州都督。太宗谓侍臣曰:“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且令其早有定分,绝觊觎之心,我百年后,使其兄弟无危亡之患也。”------《贞观政要。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玲珑知道,这一年是李恪的分水岭,以后的每一年都将是如履薄冰,每况日下。

一夜,玲珑吃过夜饭,坐在葡萄藤下想着什么。有时候玲珑会怀疑自己在宫中见到的,明明太宗皇帝对李恪确实是疼爱的,但是却是所有皇子里面最早来封地的。

再则玲珑因为同情怜爱李恪,所以关于他的史书还有传记甚至野史都看得最多。如今看着李恪娶了一个不但称不上贤内助的妻子,而且不过来了封地才几个月而已,便让李恪的名声大打折扣来看也让玲珑对李恪以后悲惨的结局产生了推测。

曾经因为对李恪的骨子里的同情,甚至觉得太宗皇帝是猪油蒙了心了,从来没有仔细的分析过,李恪是不是真的如大家所说得到了太宗皇帝的最爱!但是却因为可悲的身份,而演变成了悲剧。

旁观者清,玲珑从未用旁观者的态度来面对过李恪。如今来了齐州也有些日子了,玲珑多了好多的空闲时间,来想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长孙无忌为什么几句话就打消了太宗皇帝想要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

还是说太宗皇帝压根就没有想过,要立李恪为太子,人的思想是在不断变化的,想过和经常想是两码事,前者几乎没有任何的价值。

在《旧唐书》中,对李恪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中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己”。可见这里的常通尝,意为曾经而不是常常)。对太子承乾则是“太宗甚爱之”,而对李泰更是用了“魏王泰宠冠诸王”这样的说法。这样一对比,这宠爱着实平淡了些。

玲珑居然到现在才开始整合自己以前看过的史料。会不会有点晚?玲珑的心剧烈的跳动,自己终究只是历史的一抹没有出现过的色彩。可能做不了什么了。这种害怕,让玲珑有些无力。

今年,年纪相仿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

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十八年丶二十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而贞观七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完全出于私心,仍旧选择把心爱的李泰丶李治留在了自己的身边。

如果唐太宗真的舍不得李恪前往封地。真的心疼爱子的话,想必李恪也应当如同李泰李治一般,留在自己的身侧,但是唐太宗并没有这么做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