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对于爆表的五个人,分析一下,分别是智商爆表的李世民好基友长孙无忌,北宋名相韩琦,唐朝著名官员王玄策,北宋开国名将潘美及终极大魔法师光武帝刘秀。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刘秀因为准备单干,可是你单干出生地在我旁边就不对了。
这个刘秀可是妥妥的气运之子,从头到尾一直气运加身,如果说当皇帝,靠运气最多的话,那么他妥妥的就是一个传奇。
当然了,并不是说刘秀本事不咋地,其实刘秀真的很不错的,领兵,治国都算得上一流,不过都被他的好运气给盖下去了而已。
要不要派几个刺客去刺杀刘秀呢?
此时的将闾开始犹豫起来了。
好吧,刘秀到不说了,其他四个人分别投靠的是李世民,武臣,李建成还有楚王熊心手下的宋义。
而韩琦现在正在赵国武臣的手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暂且不提。
有趣的倒是李渊了,这次虽然给李媛增加了两个人才,而且还是大才,关键是这两个人给的不是梨园,而是李渊的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这就值得玩味了。
比如说现在他们正处于患难的时候还好,可是一旦李渊以后真的有了自己的地盘实力变大了,那么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必有一战。
这次把王玄策分配到了李建成的手下,估计说不好,王玄策还能让李世民吃个大亏。
那么最后要说的就是投靠了楚国的潘美了,说到潘美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但是,要说到另外一个名字,想必很多人都认识,他的名字就叫潘仁美。
没错,就是记载和杨业不大对付的那个。
要说到杨业和潘美,就不得不提他们二人的恩怨了,二人同为北宋名
将。
杨业,原名重贵,戏剧或小说中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代州判官,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今陕西神木)刺史。
太平兴国五年三月,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随军北伐,因监军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今山西宁武),杨业见无人支援,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回身力战,全身受到数十处创伤,士卒死伤殆尽。杨业面无惧色,手刃数十百人。马匹重伤不能前进,力竭为契丹军所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
潘美,字仲询,汉族,大名人,北宋开国名将。父亲潘瞒。
在常山当过军校。
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素厚,宋朝代周后,受到重用,参加平定李重进叛乱,镇守扬州、潭州,累迁防御使。开宝三年(970年),为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军攻灭南汉。后参与平南唐、灭北汉、雁门之战等重要战役,被封为韩国公。雍熙三年(986年),因攻打辽国失败,导致杨业全军覆没,潘美被削三任,降为检校太保。次年,又复旧官。淳化二年(991年),加同平章事,数月后病逝。追赠为中书令,谥号武惠。
故事传说里,潘杨两家恩怨重重,潘美必欲置杨业于死地。事实究竟如何呢?
杨业与潘美是因为抗辽的共同需要才走到一起的。五代末年,周世宗曾收复过燕云十六州中的瀛、莫两州。979年,宋太宗打下太原之后,豪情大增,准备趁势收复其余各州,但因兵马连续征战过于
疲惫,在逼近幽州之时,已是强弩之末,被辽兵大败,北方边境形势处于非常不利的态势。
杨业与契丹打交道30多年,老于边事,洞晓边情。为了加强北部边防的力量,宋太宗将他调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隶属大将潘美部下。潘美是三交都部署。代州和三交都在今天的山西,当时是抗辽前线。杨业与潘美大约相当于前线指挥官和边防总司令的关系,小说故事里描述的先锋与元帅的关系也算靠谱。
宋太宗做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979年冬天。杨业于979年8月归宋,11月即转任边防。这年冬天,山西北部的天气异常寒冷,潘美与杨业的关系也微微带着股寒意。一个是战功赫赫的边防总司令,一个是刚刚归顺急于谱写老兵新传的前线指挥官,不同的出身、地位,不同的经验、阅历,使得两个人的合作令人期待,也充满悬念。
979年宋军征辽失败,助长了辽军的气焰,他们不断地南侵,宋军形势非常被动。宋军虽然打下了大半个中国,但对阵野蛮剽悍的辽军却没有什么经验。杨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对边境情况非常熟悉,无论地理、民俗、敌情,都算得上了如指掌,虽然已是50多岁的老人,但英勇不减当年。传说杨门七子个个勇猛非凡,尽管史料无法证实这一点,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杨延玉、杨延昭两个孩子经常追随杨业一同作战。
应该说潘杨最初的合作是成功的,这从雁门关一役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宋军在潘美和杨业的率领下打了漂亮的翻身仗。雁门关地处代州北面雁门山的断崖绝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