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我的书城 > 历史 > 世子的崛起 > 八百二十七、封赏+时间决定胜负

&b;&b;&b;顺着这个思路一想,再想往后想,当今皇太孙有三位妃子,一位是当朝宰辅孙女,大名鼎鼎的才女王怜珊,他们肯定收买不到,不说宰辅王越品行,光是人家地位摆在那,他都见不到,他们怎么可能随意收买。

&b;&b;&b;&b;然后便是传说中比较低调的羽氏,据说是民女出身,那收买她就没意义了,说不定也见不到。

&b;&b;&b;&b;最后一位是前辽国公主,那更不靠谱,说不定人家汉话都不会,对方又是辽人,怎么可能更他们有关系。

&b;&b;&b;&b;随后想来想去,吴惠生突然想到一种可能,如果不是皇太孙同辈,那让长辈施压呢?

&b;&b;&b;&b;这么一想,一条清晰的思路瞬间出现在脑海中。

&b;&b;&b;&b;当朝吴皇后,也就是黄太孙的奶奶,也是大族出身啊!还是蜀中大族。

&b;&b;&b;&b;而袁家那些人往北运东西,他们很可能不是要去开元,而是北上走水路,顺着大江西进,去蜀中!

&b;&b;&b;&b;如果他们说服蜀中吴家帮忙,在皇后那里出气,皇后帮忙开口,黄太孙就是再厉害,再有权势,自己奶奶怎么也要给面子吧!除非像闹到家中不合,成天下人笑话。

&b;&b;&b;&b;一想到这,吴惠生顿时一身冷汗,原来袁家那伙人不是没动作,而是悄咪咪的搞了这么釜底抽薪的一招啊!

&b;&b;&b;&b;谁也说不清吴家会不会下场,毕竟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

&b;&b;&b;&b;所以吴惠生想通其中关节之后立即回家奋笔疾书拟写奏折,陈述明州这边的事情,说明其中利害。

&b;&b;&b;&b;......

&b;&b;&b;&b;经过两天的理清思绪和不断修改,他终于写好给皇太孙的折子,随即又开始苦思冥想起来。

&b;&b;&b;&b;如何才能保证他的书信到皇太孙手中呢?直接按流程上奏不行,折子要过门下,政事堂,这其中多次被转手查阅,他怎么能保证这里面没有吴家的人,没有反对皇太孙的人?只要有一个,他都要完蛋。

&b;&b;&b;&b;自己直接去送?

&b;&b;&b;&b;那更不行,明州那些大族耳目通天,他亲自出城这种事太怪异,太显眼,只怕他才出城,就有人反应过来做出应对,最有可能就是加速西进,在皇太孙无法采取行动之前将此事落实。

&b;&b;&b;&b;所以不能打草惊蛇!

&b;&b;&b;&b;思来想去,他只好派出府中下人去送,还要装成送一般信件,可如何保证皇太孙会看呢?

&b;&b;&b;&b;他也没辙,想来想去只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然后将同一封信抄录几遍,先后派出下人,如果一次看不到,那就多来几次,剩下的只能看运气了。

&b;&b;&b;&b;........

&b;&b;&b;&b;明州城外,大批车队正在北上,督运的家丁排成长长队伍。

&b;&b;&b;&b;以袁家为首的明州及周边各州大族准备贿赂蜀中吴家的财货大多聚集在此,是过年时大家借着拜年的名目悄悄汇集起来的。

&b;&b;&b;&b;袁家当家的不傻,这么多东西要出城又要经历不引人耳目基本做不到,所以他干脆大摇大摆,但不走海路,而是出城往北走陆路北上。

&b;&b;&b;&b;这样一来很多人肯定都以为他们是想靠着财物去北方开元打通关系,而想不到他们其实不是北上,而是要西进去蜀中。

&b;&b;&b;&b;行程也不能太赶,至少在上元之前去人家肯定不会接待,年才过就往别人家跑也没礼数。

&b;&b;&b;&b;他预计至少要到二月初中旬以后去蜀中,吴家人才会见他们。

&b;&b;&b;&b;此时从明州出发比较合适,因为一车车的黄白金银实在太重,行进速度很慢。

&b;&b;&b;&b;如今最主要的还是要如何说服吴家,让吴家情皇后帮忙说话,只要皇后开口,就算皇太孙,也不得不顾忌她的面子。

&b;&b;&b;&b;所以一路上,袁家当家的都在想各种能够说服吴家的说词,连睡觉赶路都在想。

&b;&b;&b;&b;......

&b;&b;&b;&b;另一边,正当袁家车队赶着才过年就匆匆北上西进得同时,明州知州吴惠生的家中,每隔一天就有一名背着包裹,带着信件的仆人从北门出城,也疾驰北上。

&b;&b;&b;&b;大路上见到浩浩荡荡的车队还好奇侧目。

&b;&b;&b;&b;这些仆人一人一马,自然比沉重的车队快太多。

&b;&b;&b;&b;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